醫生走入社區辦流動診所 為200名基層長者義診:我們就像朋友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19/04/14 18:59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30

分享:

分享:

有團體走入社區建立流動診所,號召逾70位醫生為基層長者義診。

不少基層長者患病也不求醫,除了無力付費,更因為不知病情嚴重性。團體「老有所醫慈善基金」與「鄰舍輔導會」合辦「流動綜合診所」,為65歲以上基層長者義診。今天(4月14日)九龍灣一間小學化身診所,集合逾70位專科醫生及大學護理系學生,為約200名長者提供即時身體檢查及專科轉介服務,讓長者不但獲適切治療,更減輕醫療負擔,改善生活質素。

擔心長者延誤病情 召集有心人義診

有長者生病了,不會通知子女,怕打擾他們工作,往往只服用成藥或吃家中剩下的藥物。延遲醫治,或會引發嚴重問題。

「老有所醫」創辦人招鎰安表示,多年前因工作纏身,未能趕及見患病母親最後一面,啟發他召集一群熱心醫護人員,於2015年建立中西醫義診平台。受惠長者大多領綜援度日,最年長的病人約95歲。

今年是第二次舉辦流動綜合診所義診活動,每位長者除了接受血糖、血脂及血壓檢查,還可即時獲轉介專科,即日接受三至四個專科檢查,包括:外科、皮膚科、腸胃及肝臟科、骨科、眼科、痛症專科、牙科、脊醫、物理治療、職業治療及中醫等治療。

義診服務也提供牙科檢查及診治,讓長者及早處理口腔問題。(林宇翔攝)

醫生與長者情如朋友

90歲伯伯陸兆昇為獨居長者,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,去年於義診中發現喉嚨附近有腫瘤,一星期內獲轉介往瑪麗醫院檢查,確診患上舌喉癌,食道、聲帶、呼吸系統也受影響。若切除腫瘤,就會影響聲帶,伯伯考慮後,決定接受中西醫治療紓緩症狀,今天再次接受服務。

 

去年也為他義診的外科專科醫生夏威表示:

 

切除腫瘤並非最重要,對伯伯來說,(切除腫瘤後)無法與人溝通,是生不如死。他今天也想找人聊天,我們的關係就彷如朋友。

夏醫生參與「老有所醫」義診計劃已3年,認為提供全人治療,關顧病人心靈也很重要。

83歲鄭細妹婆婆有白內障,右眼淚管閉塞,每天不停流眼水,遲遲未獲公院診治,也無力繳付昂貴診金。同樣於去年義診時,才知道眼睛發炎、流膿,導致視力模糊,當日轉介後已獲眼科醫生跟進治療。

眼科醫生吳友恒正在為長者檢查。(林宇翔攝)

自掏腰包 為長者做腦掃描

除了每年的大型義診,平日接收求助個案後,「老有所醫」義工會分配給相關專科醫生診症,並會安排義工陪伴長者到診所;遇到不良於行的長者,醫生更會上門義診。每次義診後,也會由社工跟進個案,向醫生轉達病人近況。

「老有所醫」創辦人招鎰安及發展總監林潔瑩表示,希望未來有更多醫護人員參與義診服務。(林宇翔攝)

麻醉科醫生林潔瑩(老有所醫慈善基金發展總監)表示:

有義診醫生甚至自掏腰包,為長者付費做腦掃描。

她又稱「一個症狀不只是一個問題」,義診醫生為長者詳細、準確記錄病情後,有助進一步轉介跟進。曾有長者胳膊痛了2年,以為老了就是這樣,義診時才被發現關節出問題,要做手術。她希望透過義診,縮短病人的候診時間。

建立義診平台4年,「老有所醫」計劃創辦人招鎰安表示:「幫到長者,減輕他們的病情,令生活質素得改善,是堅持下去的動力。」

撰文 : 黃泳欣 TOPick記者